金字塔上的少年“阿昺”们
文|徐晓语
编辑|王潇
黄龙体育场旁,不少青少年进出的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,现在有了另一个标签,“中国男网第一人的启蒙地”。
2月12日,杭州小伙吴易昺在ATP250巡回赛达拉斯站上夺冠,成为“中国男网第一人”。经历了美国巨人伊斯内尔44记Ace球,他在决胜盘以14:12赢下“抢七”的刹那,幸福地瘫倒在赛场。他是时隔28年再次挺进巡回赛4强的中国选手、中国首个ATP巡回赛冠军。
奖项的厚重感可想而知。陈经纶体校的网球场上,吴易昺也自然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。毕竟18年前,他们口中的“阿昺”就在眼前的这块场地上第一次接触到网球。
据ITF(国际网球联合会)年度报告统计,2021年我国网球人口超过2000万,占全世界网球人口的22.9%。近几年,仍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加入国内网球的人才池。
曾在浙江省队训练的沈阳和吴易昺师出同门,退役后担任起了陈经纶体校网球队的教练。他的学员中,有去年埃迪荷网球锦标赛U14组的女单冠军渠依含,也有获得过浙江省运会网球丁组男子单打金牌的姜霄汉。在他看来,这块冠军的童年启蒙地必将产生更多的少年“阿昺”。
培养
网球启蒙教育是学校对球队的定义,看重基本功的网球运动注重从“白纸”开始培养。教练会主动到周边学校寻找合适的网球苗子。除了体型身高,孩子大胆奔放的性格也是教练发出邀请的关键。“现在网球也开始从小‘抢人’了。”场外的家长感叹,往年这样从小组建队伍的运动还是看重身形的体操。
另一边,也有源源不断的家长把孩子送来打球,有的是体育世家,有的是父母爱好,还有的妈妈直言运动能让孩子远离抑郁,“现在的小孩压力太大了,打球能带来最简单的快乐。”也有家长认为进了陈经纶体校的网球队就等于进入杭州市队,但鲜有孩子一来就奔着职业的方向发展。
沈阳成为教练的头几年,迎来了自己的团队学员,渠依含就是其中之一。和吴易昺一样,渠依含才上幼儿园大班就拿起了球拍,在队伍里年纪最小。被教练问到惯用哪只手,她没有任何概念,只记得最近吃饭时用的左手,所以阴差阳错地成了“左撇子”球员。“右手球员占多数,而他们大部分不习惯对手持左手发球和击球的路线,所以这也算是一种优势。”沈阳说。
渠依含比赛图片。受访者供图
继承了父亲的基因,渠依含从小协调性突出,9岁开始在省队训练,如今14岁的她身高已经长到了1.82米。
每天接送孩子是家长们的常态。渠依含妈妈丛群书回忆,在陈经纶体校训练时,家人会轮流陪同女儿训练,在球场外支一个便携座椅,一坐就是一下午。即使依含去了省队,开始住校生活,父母也几乎天天驱车去往训练基地所在的萧山区,和孩子在车内共处2小时,辅导功课、话话家常。
8年的训练加上家人的陪伴,渠依含在去年获得了浙江省运动会网球乙组女子单打金牌、ITF高级别青少年赛事埃迪荷网球锦标赛U14组女单冠军。
沈阳教练的学生中,同样刻苦的还有姜霄汉。还在上六年级的他是去年浙江省运会网球丁组男子单打金牌获得者,在全国的积分排名也位列前三,被浙江省队看中后开始了每周无休的训练。“如果一个礼拜有8天,他可以练8天。”沈阳觉得这个男孩身上有“用不完的力气”。在姜妈妈眼中,自律和专注是儿子一贯的作风,为了有更多时间打球,姜霄汉在学习上也毫不松懈。
姜萧汉比赛图片。受访者供图
上午文化课,下午训练,每周6天如此反复,这是球队学生的日常,也近乎吴易昺的童年生活。“我在杭州打下的这些基础训练,肯定是我走向职业的第一步。”他在采访里讲述自己刚练球时并没想到未来会走上现在的道路。当打球成为更多小孩的日常,未知的网球梦也在同一片场地上萌芽。
比赛
对网球而言,比赛可以用来检验成果,也是球员“欲望”的来源。
渠依含打球的第二年就参加了省里的比赛。刚上小学的她一来就赢过了大自己两岁的选手,“那时候她甚至连‘抢七’是什么都不知道。”丛群书回忆。正是那次的旗开得胜,女儿得到莫大的鼓励,家里也开始认真地培养孩子打网球。
“在比赛上打出成绩后,就有了坚持打球的动力,小孩子更是如此。”沈阳表示。
作为一项竞技类体育,网球的终极意义是能够在赛场上表现出色。很多网球运动员会选择“以赛代练”。一场比赛少则1小时,长则5小时,不仅考验体力,也可以实践日常积累的战术和技巧。对职业选手而言,在高级别的赛事上更能与强劲的对手切磋,除了四大满贯(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、法国网球公开赛、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、美国网球公开赛),就是男子方面的ATP巡回赛,女子方面的WTA皇冠明珠赛及超五循环赛。
吴易昺夺冠后曾说,网球一年比赛有52周,相当于每周都能打比赛,而ATP巡回赛只是他网球路上的其中一周。
赛事多了就需要选择。对杭州队的选手来说,四年一次的省运会、一年一次的锦标赛是重头戏,剩下还有积分赛、巡回赛等等。一些设置了签位数量的比赛,参赛名额还得靠“抢”。赢得的积分不仅是更大赛事的“入场券”,还可以用来报考市里前8所较好的高中。
家里算了算,姜霄汉曾一年参加了全国和省级的十几个比赛,拿到9个冠军。正是在省运会等赛场上的优异表现,他去年被浙江省队看中并获得了集训的机会,但这只是个开始。“经过集训、重点生、试训的阶段,才能成为队里正式的签约球员。”沈阳介绍,再往后,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参加的比赛类别会明显拉开。
姜霄汉(左一)与吴易昺合影。受访者供图
在全球舞台上,参加由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举办的青少年网球比赛是很好的试炼,也是未来进军职业网球的基石。
渠依含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。从国家体育总局的“压茬计划”脱颖而出,渠依含去年赴美国参加ITF高级别青少年赛事埃迪荷网球锦标赛,一待就是6周。受疫情影响,近几年未能出国参赛的她只能从资格赛打起,一路杀到了决赛。郑钦文和商竣程都曾在该赛事中拿到过U12组和U16组冠军,这一次,渠依含拿到的U14组冠军,填补了中国球员在这个级别的空白。信念坚定、心态平稳、球风凶猛是带队教练给予她的评价。
奖项能否激励渠依含走向职业网球的道路不得而知,但这个要强的女孩一回到家就告诉母亲:“我希望我的英文口语能说得再好一点。”丛群书认为女儿的心中装着更大的舞台。
选择
为什么选择网球?
姜霄汉踏入网球场很大程度是因为“身体素质好”。家里人也认为既然选择了一门兴趣爱好,那就坚持下来。“风雨无阻,到点就送”成了惯例,一下就持续了6年。
“不想让女儿太孤单”是渠爸爸最初的想法,身为游泳老师的他认为网球和游泳不太一样,球场上有对抗,也有玩伴。尤其是在启蒙阶段,把一篮子球打完后,用拍子把球盛回筐里的过程是学员们最开心放松的时刻。
初衷总是简单的,但过程往往伴随着变化。“打得越好越要承受孤独。”一位家长道出网球运动的“高处不胜寒”。她想到每次带孩子参加比赛,刚开始场外总是人山人海,决赛时却只有寥寥数人。“输了就走人”是这个赛制残酷的地方,也是运动员欲要攀登高峰的必修之路。
在教练眼中,即使是自己挑选的学员,中途发现体力跟不上的不占少数,总是出现畏难情绪的小孩往往也不会坚持太久。当学员年龄接近10岁时,通常会出现一个分水岭:因为学业压力主动减少训练时间的孩子往业余网球发展,比赛成绩不错的孩子则被省队挑走。
沈阳所带领的杭州市队,同样也是省队的人才输送口。如果学员足够优秀,通常会走上这条“设定好的道路”。
在这条路上的渠依含目前已是省队的试训成员,家里也因此免去了许多经济和精力上的消耗。“培养女儿的过程中,我们并没有花费多少钱。”丛群书感到“幸运”。网球常被定义为“贵族运动”,购置一个网球拍就是上千元,俱乐部里的教练费和场地费更是数不清的开销。但丛群书回忆,在陈经纶体校训练时费用不高,如果比赛取得前8,住宿费还能得到报销,孩子进入省队后,服装和球拍也会有品牌赞助。
她也强调教练的陪伴是女儿坚持学网球的原因之一,“教练找对了,不管是体制内体制外都一样。”因为有在省队训练的经历,沈阳会以相似的训练强度和密度来要求渠依含;外出打比赛时,沈阳常常天还没亮就去占好场地,给选手们喂球、提前热身准备,现在这已经成了团队的惯例。
不过,即使球员足够优秀能进入省队,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,其中就包括“是否到国外发展”。在家长看来,体校和省队为孩子打下的基础不可或缺,但国外仍是网球重大赛事的集中举办地。沈阳的印象中,过去省队出国的机会并不多,但现在不一样,“如今选拔多了、机会也多了,可以说国内网球人才培养的形式变多样了。”职业运动员想要更有建树,意识到什么叫“人外有人”是第一步,“国外运动员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,比如身体拉伸的意识、战术的迂回等等。”
下个月渠依含即将满14岁,14岁也是能在ITF赛事上拥有积分的年龄。眼看女儿迈向人生的十字路口,丛群书也做好了心理准备,“如果在各方面考量下,她真的决定要往国际上走,我们做父母的也可以为此做出牺牲。”据媒体报道,吴易昺开始走职业网球路后,组建了一支豪华的国际化专业团队,他的母亲则亲自担任起他的“经理”。
渠依含赴美国参加ITF高级别青少年赛事。受访者供图
变化
父母一方面为女儿骄傲,一方面也有顾虑。“在我们的引导下,依含才开始打的网球,她没有尝试过别的选择,有时也会担心这条路是否正确。”
即使是看着同校出去的师哥吴易昺创造了中国男网的历史,丛群书很清楚这是条“难以复制”的成才之路。就像吴易昺母亲在接受采访时所说:“对父母来说,这是不知道结果的一条路,培养风险很大,支持孩子不走寻常路,这种个性化培养终究是个例。”
职业道路已不是每个家庭追求的天花板,网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。
十几年前,当一位成绩不错的运动员被问到为什么喜欢网球时,还会说出“网球可以让我变得富有,比读书的道路要更容易”的回答。但今天的孩子并没有早早地在“打球”和“读书”间做选择题。在姜霄汉眼中,练体育绝对不能耽误读书。“不如说他的学习成绩和网球一样优秀”,这是周围人给他的评价。正因如此,姜霄汉打算继续完成初中的义务教育,不管未来是否成为职业运动员,网球都是他可以坚持一生的爱好。
“网球是一种平衡生活的方式。如果你有这一技傍身,人生也会丰富很多吧。”姜霄汉的家人说。
严格又不失“佛系”的教育理念并不少见。丛群书会引导女儿专注地对待每一个球,而不是强调比赛的输赢,“扎实的基本功加上战术技巧,胜利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事。”对父母而言,全力支持孩子的爱好、帮助他们“成人”更为重要。相比之下,比赛带来的荣誉更多是锦上添花,“家长淡定了,孩子才不会急躁。不会因为一个球而得意忘形,也不会因为一个球就萎靡不振。”
ATP巡回赛结束后,在看决赛回放前,丛群书让女儿先观看了吴易昺的获奖感言。视频里,他在暖场时说道:“这场比赛非常艰难。我被砸了,我也不记得了,大概100个Ace球吧。”妈妈想让女儿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冠军,还是一个诙谐和谦逊的男孩。
近几年,有源源不断的青少年正加入国内网球的人才池,在沈教练“容量有限”的队伍里,一个年龄段就有4个孩子。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要走到金字塔顶端,欣赏塔上的风景才是他们加入的真正意义。让沈阳高兴的是,吴易昺的夺冠让更多人关注到中国网球、杭州网球,让人觉得“中国男网还是能打”。
“先打上全运会、再去打亚运会,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打比赛,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我。”姜霄汉说,他才在一场训练赛上输给了比自己大4岁的对手,但语气听不出一点气馁。